科技日报讯8月18日记者获悉,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日前在线发表第三版痴呆预防、干预和照护重大报告(以下简称“第三版报告”),并在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年会上向全球发布。值得关注的是,这份报告首次邀请我国专家参与撰写,并纳入中国的研究数据,为痴呆症防治和照护注入中国智慧。
痴呆症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极大威胁。研究显示,预计到2050年,全球痴呆症病例数将从2019年的5700万增至1.53亿,尤其在低收入国家增长更为显著。与痴呆症相关的全球健康和社会成本,每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姚尧受聘为第三版报告国际专家委员会委员,首次代表中国学者参与第三版报告撰写工作。姚尧介绍,作为本年度痴呆症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第三版报告凝聚全球专家共识,为我国痴呆症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建议。相较于第二版报告涵盖受教育程度较低、听力受损、高血压、吸烟、肥胖、抑郁、缺乏身体活动、糖尿病、过度饮酒、创伤性脑损伤、空气污染和社会孤立等12项痴呆症风险因素,第三版报告新增了未经治疗的视力丧失和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两项风险因素。姚尧说,如果在儿童时期科学控制上述因素,有望预防或延迟近一半痴呆症病例发生。
针对痴呆症预防,专家委员会给出以下具体建议:给予所有人高质量教育,提升认知能力;为听力损失者提供助听器,减少有害噪音暴露;有效诊治抑郁症;在接触性运动和骑自行车时,提倡用头盔和保护装置,预防头部损伤;鼓励定期锻炼;减少吸烟行为;防控高血压,从40岁起将收缩压维持在130毫米汞柱以下;加强胆固醇检测,预防相关风险;保持健康体重,防范糖尿病;杜绝酗酒行为;老年人应优先考虑友好的社区环境和住房,积极参与活动,避免社会孤立;保护视力,遏制视力丧失导致的痴呆;减少空气污染物接触等。
此外,第三版报告评估了抗淀粉样蛋白-β抗体药物治疗等新兴的痴呆症疗法,探讨了生物标志物在痴呆症诊断中的潜力,提出要扩大高质量痴呆症护理服务的覆盖面,强调避免社会孤立、改善老年人友好社区的重要性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痴呆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负担不容忽视。”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王永晨建议,全社会要共同做好痴呆症的预防和管理工作,基层全科医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发挥更大作用。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郭清表示,第三版报告为痴呆症健康管理指明了方向,与“533”健康管理工程的理念不谋而合。“5”代表“5G”,即通过大数据、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创新健康服务模式;第一个“3”是健康管理的核心内涵,即“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的原则;第二个“3”是指“三全”,即“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