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已正式实施,该《条例》因不再全面禁止路边摊而备受关注。条例实施以来,流动摊贩不断增加,但摊主、执法队伍由于细则仍不明确,还面临不少困扰。
2020年,深圳市司法局发布《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探索乱摆乱卖的治理方式。新修订的条例是对此前管理的进一步完善,但仍然留下了一些空白。一是条例将划分摆摊区域的权利下放到了街道,但并没有部门发布相应的划分原则和标准,街道难以执行和落实。二是没有建立统一透明的平台对允许摆摊区域进行公开,摊主难以摸清哪里可以摆、哪里不能摆,若随意出摊,容易在执法阶段引发冲突。三是管理好路边摊还涉及场地管理、环卫清洁、水电设施等方面,噪音扰民怎么办?阻碍交通谁来管?
规范路边摊经营不仅仅是街道的责任,相关部门需要落实的任务清单不明晰,也不利于维持良好的经营秩序。配套管理细则若不及时跟上,便会有更多流动摊贩和自由职业者盲目进入市场,增加未来的管理和执法成本。
门店外摆、车尾箱集市等,都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新型“路边摊”形式,广受经营主体和消费者欢迎。而要真正激发街头经济活力,平衡拉动内需、方便群众与优化市容市貌、规范市场秩序的关系,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还需更科学精细的管理细则。
当前,管理路边摊的难点和堵点主要在部门协同上,应尽快组织相关单位会同协商,共同出台指导意见,利用科技手段简化摊点申请流程、实时更新公开允许经营范围和不同点位的人流量等。此举不仅可以提升消费体验,还能缓解经营者和管理者双方的矛盾。
一座有人情味的城市,需要熙熙攘攘的烟火气,但也不能让油烟燎到居民的眉毛。细化规则,给予经营者恰当的引导和规范,才能借助路边摊有效拉动内需,增加群众就业,温暖市民生活。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